她们是妻子、是母亲、是女儿,她们的肩膀既担当风雨也承载亲情,她们是江城7000名公安民警中的一抹亮色,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亲和力,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岗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值此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,我们送上一声问候,一个笑脸,一束鲜花,祝她们节日快乐,在辛苦付出的同时,收获真情与感动。
为自己代言
——市公安局出入境窗口女民警剪影
3月7日,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受理大队获得“吉林市三八红旗集体”荣誉称号。
通讯员 谭富仁
记者 刘巍 通讯员 王宇航
“您好,请坐。”一句简单的问候,透着温馨,拉近了距离。
她们仔细审核申请材料,快速完成电脑操作;她们时刻笑容绽放,话语可亲;受了委屈,一个“忍”字,把眼泪咽进了肚里。她们,就是市公安局出入境窗口女民警。
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受理大队作为全市公安机关最大的窗口单位,负责全市公民因私出境证件办理工作。这支由12名女民警组成的队伍,在平凡的出入境业务受理窗口,收获了无数赞誉,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窗口、全国巾帼文明岗;省、市级青年文明号、巾帼文明岗、全省人民满意示范窗口和省公安系统优秀基层单位;全市优秀办事窗口和市级青年文明号十佳信用建设示范单位;多次被市公安局评为先进集体。大队长朴玉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反偷渡工作先进个人;有5人分别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、省公安系统优秀基层民警、服务型标兵、能手、追逃标兵、感动江城人物等;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,9人荣记个人三等功,有22人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。
朴玉:受理大队的“领头雁”
朴玉,出入境管理局受理大队大队长。“工作耐心,服务细心”八个字是朴玉日常工作的最好写照,也是对她最好的评价。
去年年末,朴玉接待一位老人。这位老人40多岁时丈夫去世,改嫁后,对丈夫年仅13岁的女儿视如己出。女儿长大后嫁到了韩国。前不久,从韩国传回女儿患上了乳腺癌的噩耗。由于治疗不及时,癌细胞已经扩散。
接到女儿病危的电话,老人十分难过,想去韩国陪伴女儿最后的时光。朴玉听到老人的遭遇后,安慰她的同时,为她加急办理了护照。老人在最短时间内赶到了韩国,陪伴女儿走过了最后的日子。
回国后,老人给朴玉打来电话,说:“因为你的帮助,我此生没有留下任何遗憾,真心感谢你……”“出入境受理窗口每年都会遇到这样的申请人,在面对亲人生离死别时,我们只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他们,减少遗憾。”朴玉说。
高丹:舍小家、为大家,做群众贴心人
高丹,在窗口工作8年了,最大的感触是亏欠家人和孩子太多。
春节前夕是出入境窗口办证最高峰,她家在外地,但每年都在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刻,直到大年三十,才带着孩子坐火车往家赶。
为了给群众提供预约办证服务,高丹只能在家待到初三,就返回吉林市。
今年大年初二,儿子发高烧,直到初三她坐上回吉林的火车,儿子的烧还没退。年初四,她回到工作岗位上,但心始终揪着。父母、公婆在电话里宽慰她:“孩子有我们呢……”却难掩语气中的失落。
像这样的事例,在高丹身上不胜枚举,高丹用自己这种舍小家、为大家的工作热情,带动了周围的每一个同志,“用真心换真情”成了受理窗口的靓丽名片。
康莉:带病坚守岗位的“女汉子”
深冬的夜总是来得很早,窗外已是大雪纷飞。
下班已经一个多小时了,康莉面前的电脑屏幕依然亮着,她正在认真审核申请材料。像这样的情况,对康莉来说已是家常便饭。
长年的窗口工作,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多个小时,为此,她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。为了不影响工作,康莉总是带病上班,病发期间,她就每天奔波于医院与单位之间。
虽然腰伤疼痛难忍,但康莉仍然面带笑容,热情的接待每一位申请人。为了不耽误学生们上课,她常常利用午休时间给学生办证。有的老人指纹不清晰,她特意准备护手霜,为老人涂在手指上,帮助采集指纹。
“让百姓开心而来,满意而归,就是我工作追求的目标,苦点儿累点儿真的没什么。”她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
吴琳:用青春书写爱民华章
她,白皙文静,说话时,脸上总是挂着微笑,她就是专门负责绿色通道的窗口民警吴琳。
一天中午,一位老人面露难色地来到她的窗口,焦灼地说:“姑娘,有件事想请你帮忙。我外孙子在大连读高三,要出国留学,今天特意请假回来办护照,没想到办证的人这么多,上午没排上,孩子已经买好了下午回大连的火车票……”
看到老人如此着急,吴琳二话没说,马上为老人的外孙受理了护照。几天后,老人为表达谢意,特意给吴琳送来了一面锦旗。
五年来,吴琳已经累计延时服务200多小时,先后被评为市公安机关“礼仪标兵”、全市文明优质服务竞赛“优胜窗口”、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。
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
——记市看守所女子监区中队中队长陈丽莉
陈丽莉耐心做在押人员思想工作。
记者 刘巍 通讯员 王宇航 文/图
今年41岁的陈丽莉,是市公安局看守所女子监区中队中队长。从警17年来,她先后被授予吉林市“三八红旗手”、全国“妇女维权先进个人”荣誉称号,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、优秀共产党员,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。她所在的女子监区中队被授予“全国巾帼文明岗”、“全国青年文明号”、“全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”、“吉林省示范妇女之家”、“三八”红旗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,并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。
真情帮教 女性在押人员的好姐妹
从警17年来,陈丽莉克服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、父母年纪大、孩子年幼无人照料等困难,以严谨绵密、温情细致的真诚感召,帮助一个又一个女性在押人员重新修正人生坐标,成为监所管理和深挖破案的多面手。
2009年6月3日,18岁的小红涉嫌抢劫罪、故意杀人罪被刑事拘留。因惧怕被判死刑,小红的眼里充满了敌视,拒不交代犯罪事实。
针对小红的仇视心理,陈丽莉围绕家庭、人生以及女性等话题与其沟通交流。陈丽莉经多方了解,得知小红从小是个弃儿,是养父母把她捡回来的,有了弟弟之后,养父母对她的关爱越来越少。十二三岁时,小红开始流浪社会,结交了一些不良朋友,久而久之走上了邪路。
从此,陈丽莉对小红无微不至地关怀。小红身体状况极差,生理期疼得不堪忍受,陈丽莉悄悄将热水袋和药品送到小红床前。小红表面上邋遢,但实际上干净整洁,陈丽莉主动给她买来牙膏、牙刷、毛巾等生活必需品。
这些举动,使小红慢慢放下了敌意。一天早晨,小红见到陈丽莉时,好像有什么话要说,但又支支吾吾、欲言又止。陈丽莉看出了她的顾虑,连续4个夜晚,陈丽莉陪着她聊天,谈人生、谈理想、谈政策、谈法律,小红的心结逐渐打开,坦白交代了全部犯罪事实。
在等待法院判决期间,正赶上陈丽莉35岁生日,小红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,精心创作了一首小诗,绣在一方红手帕上,作为生日礼物送给陈丽莉,表达感激之情。
在押人员董某患有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炎,生理期时大量出血。每当这时,陈丽莉都记着将热水和药物送到她手中。在押人员李某无依无靠,患有严重的风湿病,脚疼得不能走路,陈丽莉给她买来新鞋,号召民警捐衣捐物……
在陈丽莉的倡导下,近年来,女子监区中队为困难在押人员捐款捐物2万余元。亲情相助,得到了在押人员的积极回应:继2009年破获抢劫杀人案件1起,捕获犯罪嫌疑人2人后,女子监区中队又在2015年开展的“打盗骗保民安”专项行动中,破获各类盗骗案件60余起,捕获犯罪嫌疑人10人,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,得到了公安部和省公安厅的肯定。
亲情关爱 高墙内的好女儿
70岁的温某是龙潭区大口钦镇的低保户,2016年3月,因扰乱社会秩序罪被刑拘。
入监时,温某大喊大叫,绝食求死。因长期不洗澡不换洗衣物,身上的味道让人不敢靠近,监室里的人都嫌弃她。见此情景,陈丽莉拿来母亲的衣服,烧好热水,给她洗澡换衣。
由于长时间营养不良和几天的绝食,温某体质非常虚弱,陈丽莉赶紧买来榨汁机,每天榨蔬菜汁、水果汁,为其补充营养。
通过耐心交流,陈丽莉得知温某虽有一双儿女,但几乎对她不闻不问。而在吉林市,她只有一个前女婿。
通过当地派出所,陈丽莉联系到温某的前女婿,告诉他老太太需要亲情关爱,请他来探望。
一天,当温某听到民警叫她名字,领取亲属送的衣物时,她愣住了。得知事情的原委,温某激动得哭了:“陈队,你还没有我女儿大,我给你添那么多麻烦,我早就知道自己错了,就是不好意思承认!”
陈丽莉趁热打铁,与温某聊孩子、唠家庭,温某心中的症结慢慢打通。“好闺女,你放心,今后我一定遵守监规监纪,好好改造。”
2016年12月,温某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,缓期3年执行。走出监区时,温某搂着陈丽莉,趴在耳边神秘地说:“等开春,我家大鹅下蛋时,我来看你啊!”
除亲情感召外,陈丽莉还定期邀请心理学、法学等专家走进看守所,常态化开设“女德”等传统文化教育讲座;举办棋牌比赛、联欢会、主题演讲等活动,开辟“亲情绿色通道”,让在押人员给家人写信、打电话,举办亲情会见、亲情座谈等活动,帮助女性在押人员回归良性轨道。几年来,女子监区中队教育转化在押人员55人,100余人寄来感谢信,感谢陈丽莉和女警们的教育挽救。
让尸体“开口说话”
——记探寻死亡真相的“女验毒师”张萌
张萌在进行微量物证检验,她说:要求就是一个字:细。
记者 刘巍/文 通讯员 王宇航/图
从警13年,进行侦查实验、勘察爆炸现场85次,受理案件3320起,检材8900份,出具的鉴定报告无一差错。
这样的工作业绩,属于36岁的张萌,她是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二大队理化实验室的民警、工程师。
13个春秋,她把青葱岁月奉献给了公安理化检验事业。
让尸体“说话”
2013年3月,船营区某木业公司通勤车在迎宾大路中段行驶时突发火灾,火势迅速蔓延,造成10人死亡,30余人受伤。
接到报警后,张萌第一时间赶到现场,爬上了被焚毁后的大客车。面对车内10具烧焦的尸体,以及空气中刺鼻的味道,张萌细心采集车内物证检材,特别是被烧焦尸体的相关样本。
在零下20多度的低温现场,张萌连续勘察5个小时,她顾不上手脚冻僵红肿,带着几十种检材,迅速赶回实验室,又连续工作36个小时,最终认定了助燃剂的种类,排除了人为制造恐怖袭击的可能,消除了社会恐慌情绪。
张萌说,“只要有抽丝剥茧的耐心与细致,就能让死者‘开口说话’”,这是她多年工作的经验之谈。每次面对尸检工作,张萌都要经历一场与“尸体的对话”,从中确定死亡原因。
然而,每一次的检验过程都是“不堪回首”的。张萌说,“12年来,每次面对死者及毒化物品,特别是当法医切开死者的胸部、腹部,取出各种人体组织的那一刻,我经历了从恐惧、麻木到镇定自若的心理变化过程,我终于战胜了自己,在让死者‘说话’的同时,也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有力依据。”
有时,她出具的报告是案件收尾的必备环节;有时,她的工作又是“指南针”——为侦破案件提供线索和方向。
2012年,桦甸市13岁男孩饭后死亡,其母亲和外祖母同时被送到医院急救,医院却因确定不了是食物中毒还是其他原因,无法对症下药,公安机关也急需检验鉴定结果,决定是否立案侦查。
凭借高超的专业技能,张萌在最短的时间内,检验出了有机磷类农药成分,两名被害人得救了,桦甸市公安局也以有机磷类农药投毒为线索,确定了侦破方向,迅速破获了此案。
还群众“真相”
“解答突发事件带来的种种疑问,回应群众对平安稳定的期盼,是我的本职工作。”张萌说。
2015年除夕,家家户户张灯结彩,准备着团圆的年夜饭。在外地婆婆家过年的张萌突然接到单位电话:桦皮厂镇一农户家的狗吃了牛肉后突然死亡,此牛肉是在当地一家屠宰场购买的,而且村子里很多人都买了。
放下电话,张萌立即驱车4个小时赶回吉林市,第一时间投入毒物检验中,最后排除了二十几种毒物中毒的猜测。
村子里的老百姓过上了安稳年,可她自己却没能吃上这顿年夜饭。
2015年6月,舒兰市一仓库发生一死一伤的爆炸事故,现场弥漫着不知名的刺鼻气味。
何种物质爆炸?弥漫在空气中的气体是否有毒?一时间给周围的居民带来极大的恐慌,纷纷四散撤离,并向政府讨要说法。
张萌到达现场后,全方位勘察采集各种检材样本,封装后立即带回实验室检验,第一时间从20多种样本中检出爆炸物质成分,同时,检测出空气中弥漫的气体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。
群众闻讯纷纷回到了家里,舒兰市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。
妈妈的“谎言”
“我自己倒是无所谓,可是这样的工作会对孩子不好。”每次说到孩子,张萌都会双眼泛红。
2010年10月,张萌怀孕了,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件多么幸福的事,可张萌的心里却忐忑不安。作为一名理化工作者,她经常在实验室接触各种毒物和有机试剂,因长期戴乳胶手套,手上湿疹常年不断,嘴唇也因各类物质的侵害得了唇炎。
张萌怀孕7个月的时候,有一次正在做产检,同事打来电话,有个特急的毒品检验案件,若不及时确定可疑检材是否为毒品,嫌疑人就得因羁押超时而被释放。
张萌二话没说,立即停止产检,赶回实验室进行检验,最终确定了毒品的性质,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。
孩子上幼儿园后,体弱多病,经常需要去医院打针,张萌就利用午休时间带孩子去,打完针后,再将孩子带回单位继续工作。每当半夜单位来电话时,张萌的内心都充满挣扎,孩子哭着喊着不让妈妈走,张萌只好说:“宝贝不哭,妈妈马上就回来,给你买好吃的,先给你送姥姥家待会儿。”
张萌说:“孩子总说我是骗子,我欠孩子的太多太多了。”
张萌患有阑尾炎,却因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时间去做手术。“懂医的同事劝我说,这病不及时医治容易粘连。唉!等忙完这阵儿再说吧。”张萌却一直忙,一直忙……
人心即风暴 她在风暴眼
——记32岁的警队女心理师闫杨
今年三八妇女节,闫杨和她的“警界心理”一起过。
记者 刘巍 文/图
“将心底的软肋,变成坚硬的铠甲。”闫杨创办的“警界心理”是全省首个服务于民警心理健康引导功能的互动平台,为2300多名粉丝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。而这些粉丝中,多是“警粉儿”。
作为一种特殊职业,高风险、高负荷、高压力是每个警察的日常。良好执法环境的缺失,公安工作任务的繁重,家庭生活环境紧张,个人身体、心理素质欠佳等因素,致使民警心理健康问题亟须被关注。
在龙潭公安分局工作7年的闫杨警官依托她的心理学专业背景,将工作之余的时间充分利用,一手为公安民警打造着“坚硬的铠甲”。
最多一篇文章的浏览量是8万多
警务心理、警营生活、警界资讯、心灵支持……从“警界心理”发布的内容可以看出,这是一款应用场景很“小众”的产品,而如此“小众”的平台,却蕴含着无限的能量。
从2016年10月12日发布第一条信息,至今300余篇各类文章,“最多一篇文章的浏览量是8万多,我自己都没想到。”这样的优异成绩很令闫杨自豪。作为女心理师,可能她的细腻和温柔为她赢得了更多的信任和关注吧。
“我不认识你,但我关心你”
硬汉警察也会有内心脆弱的一面,但他们不轻易道与外人听。
有了“警界心理”,他们放下包袱,想到了去倾诉,但试探性的问候“在不在”,闫杨一看便知,对方还有顾虑。
闫杨需要按心理学要求,与对方建立信任。每次谈话前,闫杨都会向对方保证:除了会涉及到违法犯罪案件等因素,她不会向任何人透露彼此的任何谈话信息和个人隐私。
“我不认识你,但我非常关心你。”尔后,对方会渐渐地“打开心扉”。
信任和沟通的桥梁就这样搭建起来了。
一位刚入职的年轻交警曾透露:某天他在执勤时拦住一辆轿车,车上5个人满身酒气。他要做出处罚时,对方几人对他连续谩骂和推搡。
从心理学上看,人类受到攻击,首先想到的自我保护和反击。但由于执法要求,年轻的交警未与对方发生肢体冲突,一直努力克制自己,直至同事赶来解围。
“我是不是特别窝囊啊?”在与闫杨的聊天中,年轻的交警先是自我质疑,随后坦言——这次执法给自己留下了心理阴影,他再也不愿意冲锋在前,并对对方人数过多情形下的执法有了抗拒。
闫杨对其进行了心理辅导和心理建设,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内,闫杨与其长聊四次,终于使年轻交警走出阴霾,重新自信地站在执法岗位上。他在微信里留言“感谢有你,我会努力做得更好”。
“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”
闫杨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,用“警界心理”这个公众号观察和体会着民警的心理状态,见证着民警作为个体的委屈和焦虑。
“这有点儿像地下工作者,人心即风暴,我在风暴眼,静观寻常世事下暗藏着的涌动。”
“媒体对案件的报道只是冰山一角”——案件的恶劣、复杂程度、部分嫌疑人手段之残忍、受害人及家属遭受的打击……这些背后的真相,常常让办案民警的身心受到深深的震撼甚至伤害。
闫杨通过走访调查搜集到大量数据,得出令人心酸的结论:睡眠障碍、焦虑、抑郁、躁狂已经成为很多民警,特别是基层民警的职业病。这与执法环境和工作强度有关。民警执勤、执法或在侦破案件时,精神高度紧张。在履行办理案件程序时,还要严格按照每一个环节的时限完成,长期执勤、备勤又加大了劳动强度,同时还要完成各项例行工作。
在这种长年高负荷工作之下,身体和心理状况出现问题,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对此,警队心理师闫杨开出的药方是“多理解、多倾听,学会与所爱的人沟通”。
闫杨举例,约翰·纳什是一个精神病患者,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。在他患病期间,他的家人、同事、朋友都给了他极大的宽容和爱,晚年时,约翰·纳什的症状几乎完全消失。电影《美丽心灵》的原型便是他。
有民警在公众号中与闫杨探讨“大环境”:群众工作难做,执法环境复杂,缺乏制度保障等。闫杨的看法是,个体无力改变社会环境时,一定要在遵守底线的情况下学会改变自身。
“从警之路,就像一场新时代的长征,注定漫长曲折,困难重重。当现实拷问着理想,当利益诱惑着忠诚,我们在黑与白的夹缝中,艰难前行。这一路可能平凡,但绝不简单,‘警界心理’将与你一起,并肩前行。把颜值交给警装,把脆弱交给我,用省下的时间,去做你该做的事。对,我就在这里!”
闫杨在这里,“警界心理”在这里,服务民警心理健康,用爱和引导医治“职业创伤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