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日,在吉林市临江门广场上举行了迎恩门的开门仪式,标志着吉林市又一文化旅游打卡新地标的落成。
“迎恩门”意为“吉林百姓永承皇恩”,皇帝东巡或颁发圣旨时,地方官员常在此门举行迎接仪式,故得此名。
迎恩门建于清代康熙十二年(1673年),是吉林旧城城墙的西门。作为西门,迎恩门控制着松花江航运的咽喉,城内木材、粮食等物资多经此门运输。
在现场,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皮福生告诉记者:“历史上吉林市总共有大东门、大西门、大北门,三个城门,大西门也就是迎恩门。大西门是咱们吉林市的门脸,所以老人说的‘西门脸’指的就是迎恩门,1929年迎恩门被拆了之后,老百姓就把这个地方叫作‘临江门’。迎恩门临街,直接通往迎恩街,就是今天的西安路,当年这是吉林市最繁华的地带。”
据了解,2024年,吉林市政协委员提交复建古城门提案,意在重现船厂古韵,为市民游客了解吉林市历史、传承文化提供鉴证。经征求文史专家和市民意见,按照尊重历史、修旧如旧原则,依原位置、原朝向、原规制、原风格复建古城门。
复建的迎恩门整体由上下两部分构成,下部一层为城楼配套服务管理室,上部二层为古建城楼景观阁楼,城墙长45.3米,近深宽11.6米。观景阁楼高度11.3米,长8.7米,宽6.8米,木结构采用一级优质松木。城墙青砖为400x200x100的规制城墙砖,连同屋瓦都是从古都西安采购的传统工艺纯手工制成的,其质地均匀密实,粗犷的手工风格更加贴合历史原貌。
城楼四角的铃铛为惊鸟铃,又称风铃、檐铃,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独特装饰。它最初是为了驱赶鸟类,防止它们停留在建筑物上,对古建筑造成损害,随着时间的推移,惊鸟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富有艺术美感的建筑元素,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部分。
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
记者 王书桥 文/摄